查看原文
其他

先后献出丈夫和6个儿子,她是当之无愧的“当代佘太君”!

关注《国家记忆》,一起涨知识!


在北京密云区石城镇张家坟村村头广场上,矗立着一座英雄母亲邓玉芬的花岗岩雕像。每当路过此处,村民们都会心存敬仰。在他们看来,这位几乎为抗日献出全部亲人的老人,是当之无愧的“现代佘太君”,她的家人就是“当代杨家将”。


民族危难 英雄母亲送子参军


邓玉芬,1891年出生在密云县水泉峪村。幼年家境贫寒,未成年就嫁到邻村张家坟村任家,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土地过活。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邓玉芬,生就一副刚强的性格,她不怕穷,不信命,相信只要儿孙满堂,总有过上好日子的一天。正是怀着这种希望,她年复一年,含辛茹苦拉扯起7个儿子。



然而,1932年2月,东三省沦陷后,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华北地区。1933年,邓玉芬的家乡被日本侵略者划分为“满洲国”。



自此以后,当地百姓便坠入了日伪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。为了糊口,邓玉芬三个年纪稍长的儿子只得离家外出谋生,夫妻俩也被迫带着几个年龄小的儿子,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,维持生计。


不仅如此,在日伪统治下,日军还在精神上对民众进行奴化教育,妄图在文化上控制中国。他们除了大肆散布“中日亲善”、“共存共荣”、“和平反共”等奴化言论,还胁迫中国人说日语、唱日本歌、升日本国旗。邓玉芬虽然是一个农家妇女,可是她清楚这意味着什么。


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,邓玉芬看在眼里,恨在心中。为了不忘本,每年的清明节,他都要带上儿子去祖坟祭祀逝去的亲人,并反复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“咱是中国人,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”。对于日本人开设的教育科目,邓玉芬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参与。



 1938年6月,宋时轮、邓华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经平北挺进冀东,开辟根据地。


八路军还迅速在各村办起了夜校和妇女识字班,对农村妇女开展扫除文盲和抗日爱国主义教育,教大家始终不忘“我是中国人”,“中国人就应该爱中国”。抗日政府的举动,让邓玉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。邓玉芬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学习,并通过识字班和八路军有了接触。


在和八路军的接触中,她一次次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,觉得句句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,越听心里越豁亮。她逐渐懂得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,拿起刀枪打鬼子,才能挽救国家,拯救自己。



最终,邓玉芬鼓起勇气,与丈夫商量,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。1940年7月,丰滦密第一支游击队——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上成立了,邓玉芬的老大永全、老二永水两个儿子光荣地加入了这支游击队。从此,邓玉芬一家的命运就和八路军、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。而且,在邓玉芬的带动下,全村上下涌现出男女老少齐动员的参军热潮。


无微不至照顾伤员


三个儿子外出抗敌,邓玉芬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。她承担起全部的家务活,并带领余下几个尚且年幼的儿子开荒种地。好让自己的丈夫腾出手为八路军运军粮、背子弹、跑交通。邓玉芬的家更是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经常住所。她为八路军烧水做饭,缝补衣服,亲如一家;为伤员接屎接尿,喂汤喂水,没有一句怨言。


为了帮助八路军伤员尽快恢复身体,邓玉芬经常拿出家里寥寥可数的粮食,变着花样为伤员补充营养,好让受伤的战士早日康复。


自从八路军来了那天起,谁也说不清她究竟养好了多少伤病员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指战员和丰滦密县区干部、游击队员几乎人人都知道,猪头岭上有个温暖的家,家里有一位亲切慈祥的邓妈妈。



残酷战斗夺走骨肉亲人


1941年秋,日军为了阻止八路军向“伪满”地区推进,开始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,实行残酷的烧光、杀光、抢光“三光”政策,疯狂制造“无人区”。


为了对抗日军的疯狂行径,抗日根据地政府发出了"回山搞春耕"的号召,邓玉芬一家决定重返"无人区"搞春耕,准备边生产,边与敌人进行斗争。然而没有料到的是,邓玉芬的丈夫和四儿子、五儿子却在备耕中遭到马营据点的日军偷袭,惨遭杀害。邓玉芬闻讯犹如五雷轰顶,悲愤交加,几次晕厥过去。


然而,不幸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母亲。1942年秋,大儿永全在保卫盘山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;1943年夏,被抓走的四儿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;1943年秋,二儿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,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家里……


1944年春,日本侵略者再次对无人区进行疯狂“扫荡”,一连七天七夜搜山剿岭,乡亲们纷纷躲进深山。逃亡的过程中,邓玉芬的六儿子走散了,她只好背着刚满7岁发着高烧的七儿子和逃难的群众躲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里,一藏就是好几天。


此时,一股敌人逐渐接近乡亲们藏身的山洞,如果孩子的哭声传到敌人的耳朵里,不仅会暴露目标,甚至会给隐藏在此处的乡亲招来杀身之祸。


郑云龙 密云区张家坟村委会主任

这个时候,正好搜山的鬼子呢,就到这个洞口跟前了,也是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,邓玉芬是从破棉袄里拽出一些旧棉絮,狠狠的塞在小七嘴里了,紧紧地抱着小七。


许久之后,日本兵终于走远了,邓玉芬赶忙将小七嘴里的棉絮掏出,然而此时,小七的脸已经憋成了深紫色。饥饿和长时间缺氧,夺走了小七的生命。这个还没有来得及取大名的孩子,在母亲怀里永远地闭上了双眼。


面对沉重打击,邓玉芬再一次咬牙挺住了。掩埋好幼子后,她化悲痛为力量,搞生产、做军鞋,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八路军伤员的照料上。她失去了五个儿子,就把八路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孩子。它唯一的愿望就是八路军能早日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,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。


含泪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


1945年9月2日,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,至此,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。


邓玉芬日夜等待的这一天终于来了,那一天,邓玉芬来到亲人坟前, 眼含泪花,对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们说:“鬼子被咱们打败了,咱们胜利了!”


从1942年到1944年,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中,邓玉芬先后失去了六位亲人。然而,正当大家为抗战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时,战火再次燃起。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。邓玉芬毅然决然把六儿子永恩送到县支队,并叮嘱六儿子:“不要惦记家里,好好打仗,立了功回来见妈!”。


六儿子没有让妈妈失望。1947年8月,他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了功,受到嘉奖;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却壮烈牺牲了。他立了功,却永远不能回来见妈妈了。


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她先后献出了丈夫和儿子共7位亲人,被当地人民誉为“当代的佘太君”。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,牺牲的又何止邓玉芬一家。据统计,张家坟村所在的石城镇,光是有名有姓的抗日烈士就有近百名,而张家坟村又是其中烈士最多的地方。



1970年的农历大年三十,邓玉芬老人因病去世,她走的那天,全村人都来给她送行。邓玉芬作为千千万万同样伟大的母亲代表,正是由于她的无私奉献和百折不挠,汇聚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磅礴力量。2012年,密云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张家坟村修建“英雄母亲邓玉芬”主题雕塑和英雄母亲主题广场。


敬请收看今晚(5月30日)20:00

CCTV-4《国家记忆》之

《支前模范——英雄母亲邓玉芬》


文字:温嘉宝

编辑:宋欣桐

主编:姜黎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了解更多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